
期刊简介
《实用中医药杂志》是在已故世界著名科学家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教授亲自指导下,由新兴的直辖市——重庆市创办的、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优秀学术月刊。本刊从实用出发,以临床实践的学术研究和成果推广为重点,同时兼顾医药评介,提供医药开发、应用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和资料,主要刊登与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报道及学术研究有关的文论,辟有:《论著》、《观察与研究》、《临床报道》、《非药物疗法》、《中西医结合》、《临床研究》、《方药外用》、《老中医经验》、《证治集粹》、《证治探讨》、《中医护理》、《新药展示》、《医生评药》、《神州药房》、《诊疗警示》、《医师笔谈》、《民间医生》、《临床护理》、《医院管理》、《中医保健》、《综述》、《杏林人物》、《杏林新秀》等20多个主要栏目。杂志具有实用、新颖、兼蓄、多彩的特色,已成为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的中医畅销杂志之一。现发行面已覆盖全国各省、市、自治区,并辐射到美国、日本、马来西亚和台湾、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,发行量稳居全国前列。本刊大16开,彩色精印,2010年为72页,每期订价5.50元。半年价33.00元,全年价66.00元。邮发代号78-100,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:CN50-1056/R,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:ISSN1004-2814。全国各地邮局均可预订,脱订者也可直接向杂志编辑部办理邮购。刊社地址: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太平洋广场B座14-7。邮编:400015。联系电话:023-63736801(编辑部)、63846413(广告部)、63720745(办公室/传真)。凭订阅单复印件投稿,同等条件优先选用。欢迎各医药单位、院校、厂家刊登宣传品和广告,有关事项请电话联系(023-63846413)。
医疗服务新模式兴起!专病中心如何破局?
时间:2025-01-03 10:15:13
在当前医疗服务的浪潮中,新模式如春笋般涌现,专病中心作为一颗新星备受瞩目。它以症状命名,为患者提供专业化、精准化、规模化的诊疗服务。但在这股新兴力量面前,如何跨越障碍,实现质的飞跃,成为了医疗机构必须面对的挑战。
医疗服务的新趋势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。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该院通过推动专病中心建设,推进“单病种、多学科”诊疗模式,以提高疾病的筛查率和诊断的准确性。这一模式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专业和便捷的医疗服务,还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,提高了医疗效率。
要跨过这些坎,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新质医疗服务力的重要性。这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化的诊断技术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、远程医疗服务以及智能化医疗管理等。它们能够为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效率、降低医疗成本,并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、高效、精准的医疗服务。
在探索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时,我们也应关注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和内涵。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副院长潘振宇分享了《创新医疗服务模式,赋能医院新发展》的观点,介绍了多种医疗服务新模式,并对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总结与思考。这表明,创新是医疗服务发展的核心动力,也是专病中心跨越障碍的关键。
面对挑战,我们需要以顽强的毅力与困难搏斗。正如海明威笔下的桑提亚哥老人所展示的那样,只有经历了磨难,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。对于专病中心而言,这意味着在逆境中寻找突破,不断创新和改进,以迎接希望的曙光。
在实践中,专病中心需要聚焦于优势学科覆盖的病种,以此为导向,提高疾病的筛查率和诊断的准确性。这种以症状命名的医疗模式,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,还需要有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,以及对患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和满足。
专病中心的建设要求和发展趋势也不容忽视。它们强调的是专业化、精准化和规模化的服务。这意味着,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人才培养,从科研投入到临床应用,每一步都需要精心策划和实施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。但正如那句名言所说:“要么赶紧死,要么精彩地活着”。我们必须学会在逆境中成长,用我们的知识和智慧去克服每一个难关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新质医疗服务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医疗服务新模式的兴起为专病中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。要跨过这些坎,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、掌握新技术、探索新模式,并且勇于实践和创新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中脱颖而出,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,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