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用中医药杂志

期刊简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《实用中医药杂志》是在已故世界著名科学家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教授亲自指导下,由新兴的直辖市——重庆市创办的、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优秀学术月刊。本刊从实用出发,以临床实践的学术研究和成果推广为重点,同时兼顾医药评介,提供医药开发、应用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和资料,主要刊登与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报道及学术研究有关的文论,辟有:《论著》、《观察与研究》、《临床报道》、《非药物疗法》、《中西医结合》、《临床研究》、《方药外用》、《老中医经验》、《证治集粹》、《证治探讨》、《中医护理》、《新药展示》、《医生评药》、《神州药房》、《诊疗警示》、《医师笔谈》、《民间医生》、《临床护理》、《医院管理》、《中医保健》、《综述》、《杏林人物》、《杏林新秀》等20多个主要栏目。杂志具有实用、新颖、兼蓄、多彩的特色,已成为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的中医畅销杂志之一。现发行面已覆盖全国各省、市、自治区,并辐射到美国、日本、马来西亚和台湾、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,发行量稳居全国前列。本刊大16开,彩色精印,2010年为72页,每期订价5.50元。半年价33.00元,全年价66.00元。邮发代号78-100,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:CN50-1056/R,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:ISSN1004-2814。全国各地邮局均可预订,脱订者也可直接向杂志编辑部办理邮购。刊社地址: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太平洋广场B座14-7。邮编:400015。联系电话:023-63736801(编辑部)、63846413(广告部)、63720745(办公室/传真)。凭订阅单复印件投稿,同等条件优先选用。欢迎各医药单位、院校、厂家刊登宣传品和广告,有关事项请电话联系(023-63846413)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中医调理亚健康肠胃指南

时间:2025-06-13 11:44:00

现代人常被“亚健康”状态困扰,其中肠胃问题尤为突出——频繁腹泻、消化不良、腹胀如同无声的警报,背后往往隐藏着饮食失衡、压力过载等现代生活烙印。中医将这类问题归为“脾胃虚弱”或“肝脾不调”,认为需从整体调理入手,而非仅针对症状“灭火”。

频繁腹泻:不只是肠道在抗议

中医称腹泻为“泄泻”,其成因复杂。若跑厕所比跑业务还勤,可能是三种情况:一是“脾虚湿盛”,因饮食不节(如嗜食生冷、油腻)导致脾胃运化无力,湿浊下注肠道;二是“肝气乘脾”,长期压力使肝气郁结,横逆犯胃,表现为紧张时腹泻加重;三是“肾阳不足”,熬夜耗损阳气,晨起即泻如“五更泻”。调理需分型:脾虚者可食疗用山药、莲子健脾;肝郁者可用玫瑰花、陈皮疏肝;肾阳虚者需艾灸关元穴温补。

消化不良:脾胃的“过载警报”

胃胀、嗳气、食欲不振,中医视为“痞满”。现代人三餐不定时、外卖高油盐的饮食模式,让脾胃长期超负荷。调理需多管齐下:

饮食调整:遵循“五谷为养”原则,少食多餐,避免过冷、过辣等刺激性食物。推荐小米粥、南瓜等甘淡之品养胃,山楂、麦芽消食导滞。

生活习惯:饭后散步“以动助脾”,避免久坐;夜间11点前入睡,顺应胆经当令时段助消化。

情绪管理:中医认为“思伤脾”,可通过八段锦、深呼吸缓解焦虑,避免情绪性进食。

腹胀:气机堵车的信号

腹胀在中医属“气滞”,常因久坐、产气食物(如豆类、洋葱)过多引发。缓解需“疏通气路”:

  1. 摩腹疗法:顺时针按摩腹部(沿升结肠→横结肠→降结肠方向)促进蠕动,每日10分钟。

  2. 食疗方:陈皮生姜水(陈皮理气、生姜温中)或白萝卜汤(“土人参”破气消积)。

  3. 穴位刺激:按压足三里(外膝眼下3寸)、内关穴(腕横纹上2寸)调节胃肠功能。

体质增强:从“土壤”改良开始

中医调理肠胃如同培育植物,需改善“土壤环境”:

四季调养:春季疏肝(喝茉莉花茶)、夏季祛湿(薏米赤小豆汤)、秋季润燥(银耳羹)、冬季温补(羊肉汤),顺应天时。

运动处方:太极拳、八段锦等柔缓运动可“醒脾”,避免剧烈运动耗气。

经络养护:定期艾灸中脘穴(肚脐上4寸)、神阙穴(肚脐)补益脾胃阳气。

现代生活的中医适配方案

针对职场人群,可制定“碎片化调理计划”:晨起空腹喝温蜂蜜水润肠;办公时用黄芪、枸杞代茶饮补气;午餐后贴敷暖宝宝于胃部防寒;睡前热水泡脚引火归元。需注意,若腹泻伴随消瘦、血便等“警戒症状”,应及时排查器质性疾病。

中医的智慧在于将症状视为整体失衡的局部表达。调理亚健康肠胃,本质是重建饮食、作息、情绪的和谐状态——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”唯有内外兼修,方能终结“厕所马拉松”的尴尬,让身体回归通畅轻盈的本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