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期刊简介
《实用中医药杂志》是在已故世界著名科学家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教授亲自指导下,由新兴的直辖市——重庆市创办的、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优秀学术月刊。本刊从实用出发,以临床实践的学术研究和成果推广为重点,同时兼顾医药评介,提供医药开发、应用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和资料,主要刊登与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报道及学术研究有关的文论,辟有:《论著》、《观察与研究》、《临床报道》、《非药物疗法》、《中西医结合》、《临床研究》、《方药外用》、《老中医经验》、《证治集粹》、《证治探讨》、《中医护理》、《新药展示》、《医生评药》、《神州药房》、《诊疗警示》、《医师笔谈》、《民间医生》、《临床护理》、《医院管理》、《中医保健》、《综述》、《杏林人物》、《杏林新秀》等20多个主要栏目。杂志具有实用、新颖、兼蓄、多彩的特色,已成为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的中医畅销杂志之一。现发行面已覆盖全国各省、市、自治区,并辐射到美国、日本、马来西亚和台湾、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,发行量稳居全国前列。本刊大16开,彩色精印,2010年为72页,每期订价5.50元。半年价33.00元,全年价66.00元。邮发代号78-100,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:CN50-1056/R,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:ISSN1004-2814。全国各地邮局均可预订,脱订者也可直接向杂志编辑部办理邮购。刊社地址: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太平洋广场B座14-7。邮编:400015。联系电话:023-63736801(编辑部)、63846413(广告部)、63720745(办公室/传真)。凭订阅单复印件投稿,同等条件优先选用。欢迎各医药单位、院校、厂家刊登宣传品和广告,有关事项请电话联系(023-63846413)。
2025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解析
时间:2025-06-16 11:48:31
2025年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如同一场精准的“用药大考”,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报销新规将直接影响慢性病患者、老年人、儿童及特殊疾病患者的用药选择。本次调整中,43种药品被调出目录,66种药品修改了报销限定条件,这意味着部分长期依赖的药品可能面临“自费墙”,而提前规划替代方案将成为减轻负担的关键。
被调出目录的药品:这些“老面孔”需自费
根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,被调出的43种药品主要集中在三类:一是临床疗效不明确或存在更优替代方案的药品;二是市场供应稳定的低价普药;三是适应症范围狭窄的药品。例如,部分抗生素类药品(如某些第三代头孢菌素)因耐药性问题被移出,而某些辅助用药(如部分中药注射剂)因缺乏明确疗效证据也被排除。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,需特别注意某些降压药和降糖药的调整——例如某常用复方降压片因成分重复被剔除,可能导致部分老年患者需重新调整用药方案。
报销限定条件收紧:隐形门槛需警惕
更复杂的变动在于66种药品的报销限定修改。例如:
肿瘤用药:ALK抑制剂伊鲁阿克片虽新增入目录,但仅限“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”使用,且需基因检测报告支持。
精神类用药:某抗抑郁药原先无使用限制,新规后仅报销“重度抑郁发作期”处方,且单次处方量不得超过4周。
儿童用药:部分抗生素颗粒剂改为仅限“细菌培养阳性结果”后报销,普通感冒经验性用药将无法覆盖。
这类调整如同“用药过滤器”,患者需通过更严格的医学证明才能享受报销,否则可能面临全额自费。例如糖尿病患者若未定期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,某些胰岛素类似物的报销申请可能被拒。
替代方案:三步破解“断药危机”
1.目录内平替选择
2.针对被调出的43种药品,医保目录中已有覆盖相同适应症的替代品。例如:
调出的某质子泵抑制剂可用目录内同类药物艾司奥美拉唑替代,年费用差距约200元。
儿童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被限用后,可改用目录内的栓剂剂型,但需注意剂量换算。
“双通道”药品的电子处方流转
对于特殊疾病患者,2025年起需通过电子处方流转购买“双通道”药品(如肿瘤靶向药)。具体操作路径为:
在定点医院开具电子外配处方;
处方自动流转至协议药店,患者凭医保码购药。
这一机制可解决医院缺药问题,但需注意纸质处方已全面停用,老年人需协助完成电子认证。
自费药品的成本控制策略
若必须使用非报销药品,建议:
对比不同品牌仿制药价格(如某降脂药原研药月费用1200元,国产仿制药仅400元);
利用门诊特殊慢性病补助(部分省市对高血压等疾病有额外补贴);
关注药企患者援助项目(如某些抗癌药的“买三赠三”计划)。
数据核验与风险防范
江苏省医保云的案例显示,约12%的报销争议源于患者未及时核对结算明细。建议:
每月登录医保APP核查报销记录,重点比对药品编码与剂量;
保留外配处方电子回执至少2年,作为争议凭证。
本次调整后,医保目录药品总数增至3159种,整体保障能力提升,但精细化管理的趋势要求患者更主动地参与用药决策。对于特殊群体(如罕见病患者),13种新纳入药品如酶替代疗法等将显著降低年治疗费用(从百万元级降至十万元级),这部分人群可重点关注地方医保的补充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