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用中医药杂志

期刊简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《实用中医药杂志》是在已故世界著名科学家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教授亲自指导下,由新兴的直辖市——重庆市创办的、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优秀学术月刊。本刊从实用出发,以临床实践的学术研究和成果推广为重点,同时兼顾医药评介,提供医药开发、应用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和资料,主要刊登与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报道及学术研究有关的文论,辟有:《论著》、《观察与研究》、《临床报道》、《非药物疗法》、《中西医结合》、《临床研究》、《方药外用》、《老中医经验》、《证治集粹》、《证治探讨》、《中医护理》、《新药展示》、《医生评药》、《神州药房》、《诊疗警示》、《医师笔谈》、《民间医生》、《临床护理》、《医院管理》、《中医保健》、《综述》、《杏林人物》、《杏林新秀》等20多个主要栏目。杂志具有实用、新颖、兼蓄、多彩的特色,已成为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的中医畅销杂志之一。现发行面已覆盖全国各省、市、自治区,并辐射到美国、日本、马来西亚和台湾、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,发行量稳居全国前列。本刊大16开,彩色精印,2010年为72页,每期订价5.50元。半年价33.00元,全年价66.00元。邮发代号78-100,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:CN50-1056/R,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:ISSN1004-2814。全国各地邮局均可预订,脱订者也可直接向杂志编辑部办理邮购。刊社地址: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太平洋广场B座14-7。邮编:400015。联系电话:023-63736801(编辑部)、63846413(广告部)、63720745(办公室/传真)。凭订阅单复印件投稿,同等条件优先选用。欢迎各医药单位、院校、厂家刊登宣传品和广告,有关事项请电话联系(023-63846413)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暴雨后警惕致命鼠尿病

时间:2025-07-30 10:36:17

当暴雨冲刷后的积水漫过街道,浑浊的泥浆中可能藏着一种致命的威胁。最近华北地区因极端天气引发的洪涝灾害,让“鼠尿病”这一陌生名词登上热搜。这种学名为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病,在医学界被称为“隐形杀手”,其重症致死率可达70%,且能在短短2-3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作,令感染者措手不及。

被忽视的雨季杀手

每年7-9月的雨季,洪水退去后形成的积水中潜藏着钩端螺旋体。这种病原体寄生在鼠类肾脏中,随着鼠尿排入水体,甚至能透过皮肤微小伤口侵入人体。值得注意的是,并非只有农村地区存在风险——城市排水系统里的老鼠同样可能成为传染源。医学研究显示,我国已从67种动物体内分离出这种病原体,其中黑线姬鼠、黄胸鼠等常见鼠类携带率最高。

青壮年群体反而成为高发人群,这与他们更频繁接触疫水的行为模式直接相关。建筑工人清理洪水淤泥、外卖员涉水送餐、家长带儿童蹚水玩耍等场景,都可能成为感染起点。更危险的是,这种病菌还能通过未煮熟的食物传播,被污染的生菜沙拉、未彻底加热的肉类都可能变成“生化武器”。

从发热到器官衰竭的死亡阶梯

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高度相似,38℃以上的发热、剧烈头痛、肌肉酸痛等表现常被误判为流感。但病程进展迅猛,48小时内就可能出现特征性的“三红三痛”现象:眼球结膜充血如兔眼,皮肤出现不规则的出血性红斑,伴随剧烈的腓肠肌疼痛。

当病原体攻破免疫防线,会引发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。肝脏如同被酸液腐蚀般大面积坏死,肾脏滤过功能完全瘫痪,肺脏则可能突发大出血。此时患者的死亡率曲线陡峭攀升,临床数据显示,未及时治疗的重症患者中,每10人就有7人面临死亡威胁。

三重防护构建生命屏障

第一道防线是物理隔绝。暴雨后的积水区如同布满地雷的战场,穿戴防水靴套相当于给双脚装上“装甲”。户外工作者可尝试“三分钟冲洗法”:接触污水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暴露部位,水流冲击能有效减少90%以上的病原体附着。

第二道防线在厨房。所有生鲜食材需经过“100℃×3分钟”的灭菌考验,特别是凉拌菜使用的蔬菜,建议改用沸水焯烫后冰镇处理。储存食物时要严防鼠类接触,密封容器比冰箱更能提供安全保障。

第三道防线是免疫预备。重点人群接种多价疫苗相当于获得“生物盾牌”,其保护效力可维持1年以上。对于必须进入疫区的人员,医生建议提前两周进行药物预防,如同给身体派驻“特种部队”随时待命。

灾后防控的微观战场

洪水退去后的环境消杀需要精准打击。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被淹区域,能有效切断病原体传播链。社区防疫人员会重点监测鼠密度指标,当每公顷鼠类超过200只时,必须启动紧急灭鼠程序。个人防护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是雨后鞋底清洁——研究发现,80%的居家污染源自未处理的涉水鞋具。

医疗机构已建立快速诊断通道,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能在2小时内锁定病原体。早期使用青霉素治疗如同拆除定时炸弹的引信,但需警惕赫氏反应带来的治疗风险。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的进步,让检测灵敏度提升至95%以上,为抢救赢得黄金时间。

这种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传染病,正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形成新的威胁模式。当我们关注台风洪水等显性灾害时,更需要警惕这些借水传播的隐形杀手。记住三个关键数字:70%的致死警示、2天的抢救窗口期、100℃的灭菌红线——这组数字或许就是危难时刻的生命密码。